查看原文
其他

用一封封“抗疫家书”,保存我们关于这场疫情的集体记忆

弘博网 2023-10-07

尺素传深情,家书抵万金。家书,不仅是家人亲友间沟通信息、表达情感的传统方式,更凝聚着家国情怀,折射着时代变迁。新冠肺炎疫情下,书写家书更成为传递信息,“修复”情感的独特方式,落笔前的斟酌、书写时的郑重,字里行间展现着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,都让这些充满仪式感的“抗疫”家书,更加厚重可感。


为了留存这些珍贵的抗疫“社会记忆档案”,并为全民抗疫带来温暖与力量,自2020年1月31日起,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(以下简称“家书博物馆”)联合《北京晚报》开始征集“战疫一线家书”,并在《北京晚报》开辟了专栏,至今已累计刊发“战疫”家书18篇,仍在征集和刊发中。2月25日,又发布了广泛征集抗疫方面书信和日记的启事,将征集范围从前期的家书扩大到抗疫期间的所有书信和日记。此外,2月26日,家书博物馆与《中国妇女》杂志社、学习强国等合作,启动“声传家书 致敬天使”抗疫家书征集活动,目前已征集到多封家书,发布10篇家书故事。



征集“社会集体记忆档案”


家书博物馆是我国首家以家书、日记等个人文献为收藏特色的文博机构,致力于建设中国家书档案资料中心和家书、家训、家风文化传承基地,先后收藏自明末以来的各类家书5万余封,日记1000余册,目前仍在征集中。家书博物馆副馆长、研究馆员、家书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丁表示,面对此次疫情博物馆不能无动于衷,尤其在回应当下公众情感与社会文化诉求时,需要思考在“新冠肺炎”的集体记忆的形成中,博物馆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并展现人文关怀。基于家书博物馆的定位,面对疫情以来广泛涌现的家书、日记,必须想方设法收集,留下这些十分宝贵的资料。


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外景


家书博物馆展厅入口


在征集启事中,家书博物馆将征集内容、范围分为七个方面,涵盖了抗疫期间所有的书信、日记。启事中表明,具有一定文化价值的应征家书、日记,均作为抗疫文化遗产由家书博物馆正式收藏,同时为捐赠者颁发荣誉证书。



截至目前,馆内征集到的各类书信超过了300封,日记超过了300篇。这些书信多数是电子版,少数是纸质版。作者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、警察、记者、社区工作者、志愿者等和他们的家属,以及在后方的校长、老师、学生、家长等。日记的作者有机关干部、博物馆人、诗人、作家、学者、科普老人等。其中也包括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的抗疫日记、媒体人程翔、军人徐起等人的武汉封城日记,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、四川南充机关干部熊乐成及多位一线医护人员的抗疫日记等。据副馆长张丁介绍,这些书信、日记大多来自捐赠者投稿、朋友推荐、主动联系等,多通过网络发送。目前馆内已做好登记,等疫情结束、恢复开馆后,博物馆将统一打印整理,并为每位捐赠者制作寄送收藏证书。

 

北京小学生卢昊阳写给在武汉战疫一线爸爸的信

北京小学生卢昊阳写给在武汉战疫一线爸爸的信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
 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王梦晗写给爸爸、援助湖北医生王刚的家书


 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王梦晗写给爸爸、援助湖北医生王刚的家书
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 

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日记


特殊时期下的征集物变化


对于家书博物馆来说,家书、日记、回忆录等民间资料一直以来都是馆内征集的重点,而此次疫情防控下的家书更带有了鲜明的时代特色,呈现出诸多新特点。


从载体来看,以往的家书以纸质版为主,电子版为辅,而伴随着网络资源的丰富与发展,使此次征集的抗疫家书以电子版为主,纸质版为辅。


从内容来看,此次家书内容主题集中,大多数是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等写在后方的家人,以及后方的家人写给在前线的医护人员等,所交流的内容集中在对于疫情的看法、作为医护人员的职责、对于家人的歉疚、挂念、理解、支持、鼓励,对于战胜疫情的信心等方面。这也让“抗疫家书”更凸显真情大义与家国情怀,具有震撼人心、催人奋进的力量。


徐州市公园巷小学四年级学生成思汗写给在抗疫前线爸爸的家书

徐州市公园巷小学四年级学生成思汗写给在抗疫前线爸爸的家书

左右滑动查看更多


由于疫情突发形势严峻,也让家书的传递方式与以往有所不同。原先,家书多通过邮局寄递,留下了邮路的记录,而此次征集的家书绝大多数没有经过邮政寄递,而是通过手机等网络发送实现送达,有的直接写在手机、电脑,或者写在纸上,拍照发送。这也反映了此次“抗疫家书”是传统家书与现代传播手段相结合的产物。


四川援助武汉医护人员家人的日记


从家书的特性来看,此次征集的家书私密性较弱,绝大多数家书、日记经过了媒体的传播,已经公开,失去了其私密性,变为共享文献。也正是由于共享,让这些家书背后的价值观,能够感染、启迪更多人。



征集资源如何利用


将家书、日记等进行妥善保管是征集的第一步,对征集物进行研究与解读,挖掘出社会文化与人文精神,体现博物馆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价值,更是重中之重。尤其当“抗疫家书”聚焦于普通民众,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构建普通民众的社会记忆呢?


虽暂时闭馆,但家书博物馆已有所行动,目前已与有关媒体合作开设专栏,在网站、微信公众号以图、文、声、像等宣传形式发布家书,传播实效增强,受众关注度也明显提高。如与《中国妇女》杂志社、学习强国合作,推出“声传家书,致敬天使”主题活动,征集战疫家书的同时,邀请康辉、鞠萍、凯丽、周涛等知名人士配乐朗读,用声音快递家书的深深牵挂。活动每天“快递”一封有声家书,佳音传情,为奋战一线的白衣天使,送上一份惊喜,也让公众品读家书背后故事的同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。


此外,目前家书博物馆与中国方正出版社合作出版了《抗疫家书》一书,精选了50余封家书,分为前线医护人员的信、后方家人的信和社会各界的信三个部分,配合简要评析。通过此书,可以了解抗疫家书的风貌,感受大爱与亲情,可以做为一部理想的家庭教育素材。


张丁编著的《抗疫家书》


副馆长张丁表示,待疫情完全平息,博物馆工作恢复正常后,计划将以征集的家书、日记为基础,策划、推出关于抗疫家书、日记的专题展览,同时编辑出版系列书籍,形成专题数据库,提供给学界,开展进一步的学术研究。


结语


据介绍,目前所收集到的家书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更多的家书仍然分散在各地,家书博物馆的征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。副馆长张丁坦言,此次“抗疫家书”数量多,表现出大家对家书这种传统文化的热爱,让近乎退出人们日常生活的家书温暖回归,这对于家书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至关重要。


即使在这个有无数种即时通讯方式的年头,我们依然无法轻视一封家书的分量。这些“抗疫家书”,思想深刻、情感充沛、内容丰富,构成了家书博物馆量多质优藏品的一部分,为博物功能的发挥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。尤其在当下,不仅呈现出一幅幅鲜活的抗疫生活史,更直接传递出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,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,增强个体与群体、家与国的统一意识,关键时期坚定抗疫信心,这也让家书征集的意义更为深远。


图文资料来源于: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

编辑:国旻#大侦探



开馆在即,防疫关键时期如何保障观众参观?

(戳图了解一下)


新品上线:博物馆24h

明日!全国又有多家博物馆恢复开放!

陕西四家省直属博物馆拟于本周三同时对外恢复开放

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闭馆预计损失1亿美元,或将面临裁员

陕西公布2020年版文物资源最新数据

武汉金融博物馆正式开馆,期待为武汉金融抗疫助力

陕西成功研发国内首套博物馆防疫监测系统

疫情防控期间北京地区博物馆如何有序开放,市文物局发布工作导则

陕西今年将打造一批覆盖全陕服务基层的社区博物馆

各地博物馆陆续恢复开放:防控到位 秩序井然

牛津大学价值百万的3幅古董名画惨遭失窃

圣经博物馆发现其收藏的16份死海古卷碎片均为赝品

美国文化机构掀起闭馆潮……

沪上17家博物馆恢复开放,首日开放效果如何?

回顾往期精彩

研学风潮下的博物馆如何谋求发展?

速报丨多地博物馆陆续开放,优质展览延长展期

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聘用难民讲解员,结果……

博物馆有关的这些游戏,你玩过吗?

山西博物院将于下周二开放,部分展览延期

上海博物馆调整今年展览,部分展览延期

博物馆“新”定义被搁置,争议的焦点何在?

速报丨多馆本周末开放,湖北省首家博物馆恢复正常开放

疫情当前,大都会博物馆面临裁员之痛

疫情笼罩下的独特记录,各博物馆征集工作带给我们哪些新期待?

全国第一个“抗击疫情展”来了!

速报|全国多馆陆续开放,北京市发布博物馆开放工作指导

通知|博物馆文创发展如何做,线上培训不能停

点击在看,关注博物馆抗疫征集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